题记:《续对视》写好后征求一些网友意见,有人认为具备一定表现力;有人说语言不精炼,过于口语化。个人以为这组诗比较直白,也是当时写作需要而采取了这样一种文学风格。因为是模拟四种动物的口声表现它们对人类的看法和态度,所以用了非常口语化的表现方式。然而口语化一般情况下是诗歌的忌讳。网友提出来自有他们的道理。因此,我尝试着加以修改,首先发现不能用动物直抒胸臆的方法了。我必须用第三只眼来看它们;其次没有先前的流畅感人,虽然诗歌更像诗歌了。就是说,这样的诗歌,作为诗,可能味道略浓一些,但缺少了动物叙说本身的亲切感。第三,诗歌毕竟不是散文,诗歌语言不是散文语言,这是我们应该下功夫思考实践的。我想,当下诗歌,口语化倾向明显,让学习写诗的人感觉诗越来越不像诗了,越来越像分行的散文了,越来越变味了。我也觉得,口语化的诗歌似乎更好写一些。相比朦胧不知所云的诗歌,它不故作高深,不随意排列组合。却是那么草根,那么平易近人。但是,遣词造句和情感营造方面确乎更难把握了。如果从这个角度考量,口语化的诗歌又是不好写的。但我还是看到许多口语化的情感真挚的优美作品,那样晓畅,那样真纯,那样与你交心。这样的诗歌,难道是汉诗的发展方向吗?我不得而知。而从古典诗词或外国诗歌发掘出来的作品,有时失于不伦不类或者晦涩。因此,我的意见,诗歌应该采取包容并蓄的大方态度,集百家之长,成自有特色。多实践,多思考,多批评,多争鸣。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无论何种文学体裁,都万万不可忘记文学最基本的职能:为劳苦大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