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 原创诗词 原创歌词 最具影响力诗词网 无家人的心灵彼岸
 
今日文章更新:1篇 ┆ 共有文章:736篇 ┆ 网站地图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短篇文学 > 杂文 >

让我们读一些诗歌

时间:2013-05-08 23: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白杨 点击:
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些地方需要诗歌抚慰。也许我们从未发现,更不会想到其中妙处,这一些地方的确恒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更是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当你发本愿进入一首诗歌,跟随诗人

  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有一些地方需要诗歌抚慰。也许我们从未发现,更不会想到其中妙处,这一些地方的确恒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更是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当你发本愿进入一首诗歌,跟随诗人经历具象或非具象的心智探索,当你经从这种探索中发现某种奇异的思想(这种思想原来竟然存在于你的内心世界而不自知),你就会惊喜于自己再创造的神奇——读懂一首诗,是对诗的再创造——这一欲望的满足会使你喜不自胜,初读诗歌因费解产生的不快将一扫而光。此时,你是快乐的。这种源于阅读的快乐以及读懂其要旨的快感,少见而珍贵。
  
  然而,诗之费解暂且抛开,有谁耐心去读诗呢?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难有闲暇去读诗歌这种带有闲情逸致甚或顽物丧志色彩又颇费心神的劳什子;浮躁的群体现实染上更多的功利色彩和铜臭味,反过来哂笑那些依旧沉迷在诗歌王国的痴呆病患者……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诗人群体的盲目扩大和诗歌读者的日益萎缩,以至于写诗的比读诗的多。上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今日诗作者大量流失,他们或经商、或从政、或迫于生计。同时,为数众多的彷徨迷茫的年轻人依托网络以诗歌的形式或呐喊、或呻吟、或言志抒情。正是你写你的,我忙我的。忙于写诗的只管写,既不读别人的,也不管别人读不读自己的。这一怪现状不是诗歌的错,读书本身正在兴起的快餐文化中沦落,书都不读了,还读什么诗!国人的平均阅读量少得与传统文化大国的地位根本不相匹配。而诗歌创作理论争鸣以及其他社会政治原因导致大量晦涩暧昧、佶屈聱牙、令人费解、远离大众现实的诗歌被创制,极大损坏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也是诗歌不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这些都不足以影响我们对诗歌的阅读,因为经历岁月淘洗的好诗众多而精彩,堪称经典。爱诗的读者不会找不到好诗,尽管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非自费诗集的出版日益式微,而自费出版的诗集泥沙与金粒具下,沙里淘金的后果使人不愿或不屑翻阅。你去书店看看,就会发现当代精美诗集选本凤毛麟角,普希金、雨果等诗歌巨像却被一再重印。这也是我们不易培养诗歌趣味的一大原因。
  
  谁都喜欢能看得懂的诗歌,而看懂诗歌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是诗歌要符合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需要达到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另一个就是读者要培养良好的诗歌趣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只有当我们看得懂诗歌,从诗歌中获取心灵慰籍、精神愉悦、生活共鸣等审美享受,我们才会喜欢进而沉迷于诗歌。那么,如何培养提高,怎样喜欢诗歌呢?我觉得不妨从我国古典诗歌入手。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从商周到明清,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即以唐诗为例,许多诗歌儿童即可出口成诵,无障碍理解,获得审美享受。“床前明月光”“清明时节雨纷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离离原上草”……这些诗歌有谁会指责它晦涩、费解呢!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诗意通透、过目难忘,简直让我们齿颊留香。唐诗是中国诗人最早的营养和诗歌爱好者诗趣的最初启蒙。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理解上稍稍有深度的诗歌,这些诗歌长短不拘,文法自由,基本不用典,读来平易近人。如果我们读懂了,喜欢了,再读一些古风、汉乐府、包括汉代的一些散体大赋,我们会被一种格律相对开阔自由的诗歌所感染。本来,格律诗形成以前,诗歌是无所谓格律的。当格律诗成熟的中唐以降,诗歌仿佛被缚住了手脚。不管怎么说,从写作角度看,自由体约束相对少一些,阅读理解,相对也要容易一些。当我们读懂一首诗歌,当我们终于克服了初读时的难懂,这首诗,会更加耐读、耐想,耐品——诗的味道出来了。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离不开想象。读诗,也是让我们的激情、想象随作者一齐飞翔的过程。飞翔,总是由低到高来得稳妥。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和有小杜甫之称的李商隐。不是说他们的诗歌有多高深,在文学发展史上,他们也不是一流诗人。但他们诡奇险怪的想象,屈原、李白也许都要摇头兴叹。他们为诗歌别开了一条路子。如果他们生于现代,怕是会成为超现实主义和意向主义大师,解放更多被传统诗歌腻歪了的心灵。这里好有一比:李贺生活的年代,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诗歌明白浅切要乡下老妇也能听懂,好像十几年前的工农兵大众诗歌(从艺术价值方面分析前者要比后者高许多,从通俗白话角度看后者更过分)。韩愈、李贺等大力发展“自由诗”,大量运用奇诡的词藻和恢弘的想象,又像八十年代兴起的朦胧诗。李贺的诗歌够朦胧的,因为其意象够繁复,比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踏天磨刀割紫云”“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我们读诗,必须驱动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争取和作者合拍。读李贺诗歌的好处是,他的诗,规避格律,如果不考虑严整的五言七言,简直就是现代诗。读懂李贺们的诗歌,对阅读现代诗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再来说说词的多义和语序变化,这也是阅读现代诗的一个关隘。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究竟是见云想到衣裳、见花想到容貌,还是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玉碎了凤凰就会叫,还是凤凰之鸣如玉碎?这些耐人咀嚼寻味的诗歌极大地扩张了我们的想象空间,给我们再创作以宽阔余地,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对诗歌的志趣。“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这是李贺《五粒小松歌》中的句子。李贺没有单咏明月下松枝滴露,而是用人来代松设想:我(松)在那里怅恨垂泪,以前和我(松)山中相依的石笋和朝夕在枝头飘浮的溪云,见到我(松)流离失群,不知会不会写信给我。现代诗句,多有此种句式可作此解。学李贺的李商隐也是刻意于意象的隐秘,《锦瑟》堪可代表。杜甫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夜色好谁看”,依照正常语序,应该是“永夜角声自悲语,谁看中天好月色”,可是这样一来,味道变了,原诗的美没了。徘徊在诗歌的圣殿,会遇到许多这样的巧妙无比甚至匪夷所思的例子,让我们玩味再三,心中莞尔。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口味爱好选择一些现当代国内外诗人的作品,逐渐积累。对诗歌的兴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耐心细致艰苦枯燥的过程,也是从中发现乐趣陶冶性情的过程。现在提倡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就是要用爱心去体验。没有爱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拥有善良纯真,就可以和缪斯沟通,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诗意的语言是人存在的最好家园,它召唤人并使人的生活变得清澈透明,富有诗意。平时读一些诗歌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静出凡尘,内敛与心灵对话,和神交谈,把心智游移与上下古今、浩瀚宇宙,其必然有一颗善良纯真的爱心而不可得。循着这一轨迹,我们发现日常的工作、平庸的思想、凡俗的生活无不蕴藏了快乐天趣。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的工作是否枯燥乏味,无论你的日子看起来是否好像千篇一律,诗歌都会给它涂上美奂美伦的色彩。艺术家好像更富于诗意、农民好像更接近田园、导游好像与山水更见亲密,他们似乎是诗歌的天然良导体,而石油、煤炭、钢铁这些重化工业,接触的都是坚硬的词汇,相去诗歌十万八千里,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似乎远离诗歌,似乎工作着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没有一点诗情画意。我就是一名钢铁工人,多年来,面对火红的炼钢炉、高耸的烟囱、纵横的管线,我一样在探索发现着美。这种美不在表面,不在字里行间,而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让你思索、挖掘、重新组合、赋予新意——“不是世间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歌,正是这样一双眼睛。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喜欢读诗歌,必须首先喜欢读书。一个平时不怎么读书的人,喜欢读诗是无法想象的。欣赏诗歌的复杂性就在于诗歌是多方面心智活动如人文、历史、宗教、哲学、伦理、政治等的综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想不喜欢诗歌也难。诗歌是一剂良药,可以疗救心灵的麻木、愚钝和创伤,激发对生活、生命原始的热爱。
  

(责任编辑:且诉编辑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白杨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3-03-11 23:03 最后登录:2013-11-04 22:11
推荐内容